首页

蕾拉女王视频专卖

时间:2025-05-29 19:26:19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50257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马帅莎 李仪)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白国龙 摄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3733吨桥梁“行走”206米后安全归位

活动吸引来自福建、江西、长沙、台湾等地精英及集大,华侨,厦大高校选手参加,年龄横跨老中青三代,年纪最小的为16周岁,最大的为65周岁,延续团队方阵游进的经典传统,泳士们共分为八个方阵,浩浩荡荡,一同畅游鹭江。金门酒厂负责人到场为泳士们加油助阵,为第一批上岸泳士披浴巾、颁奖牌。

湖北房县雪中“闹春” 习俗起源于唐代

因为母亲的缘故,傅瑞平从小就经常来大陆,对宁德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规划未来回到大陆读大学、工作,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人。”傅瑞平说。

因推山雪风险隐患 新疆喀纳斯景区夜间实施交通管制

发现中华秋沙鸭后,天桥岭森林公安森侦大队依托警地融合和警民融合机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一是积极协调林业主管部门和动保部门开展联防联动,加强巡逻防控,形成保护工作合力;二是联合志愿者队伍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加大宣传保护力度,动态收集涉林涉猎违法犯罪信息,广泛开展宣传保护中华秋沙鸭等野生动物活动;三是立足主责主业,严打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形成有力震慑。

入秋后,穿袜子睡觉更好?

11月7日,“中国式现代化·青年的回答——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三季)”系列短视频之《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拍到了什么?》正式上线。本集视频中,青青“答”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邱晔和AI数字人小青,为大家展示了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拍摄到的画面,解释了“羲和号”超长全称里的两个关键词的含义。

“创业签证”聚集全球人才 长沙打造国际青年“逐梦场”

会议期间,全球数字化终身学习联盟正式启动,这也标志着全球教育合作迈入崭新阶段。未来,18家来自全球各地的联盟单位将通过国际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共同致力于推动开放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发展,为全球范围内教育公平与包容性的提升贡献力量,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